英国、法国与现在的德国和意大利不同,和苏俄也不同。前者,他们的执政地位更多的受到民意的影响。不管那个政党或者议员,他们都必须耐心的倾听民众的意愿。政客们不管他们自己心中怎么想,他都首先要为他代表的民意发出声音。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的衰弱下去,与国内的民意有着极大的关系。
作为管理着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四分之一的人口的大帝国,英国的强盛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这种强盛更多的是存在于新闻短片这种用于宣传的形式之中。民众们并不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若是没有美国军队出兵支持,英国和法国已经处于战败的边缘。他们在实质上和德国一样,国内经济面临着破产,只是有了美国这个生力军的支援,才让他们笑到了最后。这也是凡尔赛和约时,美国主张放过德国,而英国和法国不答应的原因之一,他们正迫切的想在德国身上捞点什么回来,用以弥补他们国内财政上的巨大债务。只是德国经济比他们更早就崩溃了,这才最终导致,严苛的凡尔赛和约,没有换来英国和法国需要的对战争支出的补偿,却换来了更深的仇恨。
这种情况下,无论英国还是法国,他们这些政治家们想要上台执政,就都要优先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维护和平的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民众带来的伤害和记忆太深刻了。只要提起战争,他们就会在眼前浮现出索姆河的血肉纷飞的战壕,以及战争结束时,满大街的灵车和家家戴孝、户户筑坟的凄惨景象。没有那一家再愿意送他们的丈夫、他们的儿子、他们的父亲去到前线。这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那些高喊着代表他们这些民众意愿的议员和执政者,谁也不敢无视这种要求。
其次自然是恢复经济,恢复那些因为战争而荒芜的农庄的种植,恢复那些因原料短缺而无法生产的工厂开工(因为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倾斜给了那些生产军需用品的工厂),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列出还款计划,偿还因为战争而欠下的美国的巨额债务。此时,他们的财政资金早已无法维持他们的军队,最优先考虑的事情,自然就是裁军。裁军既能迎合选民们远离战争的诉求,又能节省下大笔的资金用于战后的重建,销毁的各类武器回收来的资源,还能作为生产所急需的原料,为那些工厂恢复生产提供支持。
英法两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军力迅速削弱。以英国皇家空军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皇家空军拥有各类飞机二万二千余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军。可短短两年后,英国皇家空军的飞机只剩下了一百二十架,不足战时的百分之一。当然,这与当时他们对空军格外轻视也是原因之一。
直到英国与华夏的印度洋一场大战,被打疼了的英国人才开始再次提高军备,但显然,他们还没有恢复军力到足以支撑与德国的战争的水平。现在,不对德国强硬,或许德国就会一步步的蚕食他周边的那些国家,可要强硬,他们还真的没有与德国一战的本钱。
只是张伯伦再一次误判了形势,在遍数欧洲各国的情况后,张伯伦认为有资格与德国抗衡的国家,除开法国和意大利,就剩下苏俄了。意大利已经靠向了德国,但他认为只要他拿出一种宽容的姿态,苏俄就应该加入自己的阵营,他从来没想过苏俄会和德国结盟。所以,在与苏俄谈判时,对苏俄提出的种种要求并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在张伯伦看来,英法作为与苏俄在意识形态上完全对立的国家,他们能在法理上确认苏俄政权的合法性,就是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可斯大林显然不答应这么廉价的条件,他要求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英、法、苏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并且要求罗马尼亚和波兰给苏联军队给予通过其领土的过境权,作为一份集体安全协议的一部分。这些要求在张伯伦看来显然有些过分。特别是最后一条,若是答应的话,明显为苏俄军队南下打开了通道。张伯伦要的仅仅是波兰在受到德国进攻时,苏俄能在背后帮波兰一把,而不是要把苏俄这只黑熊放出来给他在欧洲大陆上闲逛的权利。
事实很快就给了张伯伦一记闷棍。德国外长利宾特洛甫在与苏俄外长莫洛托夫进行会谈后,很快就和斯大林达成了协议。在这个协议附带的密约中,苏俄和德国划分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波罗的海地区如发生领土或政治变动时,立陶宛北部疆界将成为苏德权力界限,在这方面,双方将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与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她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她在该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份协议中,德国和苏俄各取所得,直接把波兰瓜分掉了。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顺利签署的消息传来,全世界的眼镜碎了一地。德国居然与苏俄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那说好的反第三国际联盟呢?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确定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基本纲领呢?难道希特勒改弦易辙不再反共了吗?
苏德之间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终于把张伯伦代表的英国政府逼到了墙角。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了!英国和法国的战争车轮也终于启动,并且逐渐加速,他们要在德国发起对波兰的进攻前,尽力做好军事上的准备。虽然张伯伦在对待但泽问题上,口气强硬,但英国并没有具备保护波兰的能力,他只是出于面子关系,将错就错的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