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峰回路转(2 / 2)
系统很快就给出结果来,“该作品创作于公元1842年。”
这也就证明,这只宣德炉,是清代的仿品无误。
刚巧,这个时候,那眼镜男又将这只宣德炉给翻了过来,周夏也就瞄到了炉底。
宣德年制。
他看这样的落款,宣德炉是有这样的落款和标识,但是,真品宣德炉,是宣德皇帝所亲自下命铸造的。绝对的官窑作品,那字迹,绝对要比这只宣德炉上字,来得周正得多。这字怎么说呢!
匠气味道太浓,说笔力不济也好,水平太差也罢!反正,不是真品就对了。
造型倒是没什么问题,既然是放宣德炉的,基本都会参照着最为权威的《宣德鼎彝图录》来做文章,里面所列的宣德炉的117种样式,那种古朴典雅的淳朴美,即便是仿品,也是要孜孜追求的。
除此之外,这只宣德炉的铜质,从外在表现来看,就肯定不像风磨铜那样,经过多重炼制。
那眼镜男也像是有些宣德炉鉴定心得的。
他用手轻轻刮了刮宣德炉的表面,上面所展露出来的东西,并不是种流光四射,光彩照人,从不同角度看,能感觉到各种金属光泽的样子。
这也是鉴定宣德炉相当重要的一点。
此外,外表的色泽,宣德炉的重量,外面包浆的样子,都会被列入考察宣德炉真假的重要因素之中。
周夏却是不用去考虑那么多的,他既然知道,这只宣德炉创作于公元1842年。
公元1842年,清代道光22年。
是个屈辱的年代。
周夏第一时间想起来的,莫过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就是在这一年所爆发的。之后,战败的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揭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确实是个重要的年份,但这个,似乎和这只宣德炉,扯不上什么特别大的关系。
周夏又继续回想,在这1842年的期间,又有哪些事迹和人物,是他暂时还没想起来的。
信息量实在太大,可能性也太多,周夏即便有系统的帮助,也根本闹不明白。
“周师兄,在看什么东西啊?”
周夏在这边仔细地思量的时候,苏晓茹看他没有跟上队伍,就回头来找他。
“随便看看!对了,小茹,考考你,你觉得这个摊位上,有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周夏脑子转得很快,马上就开始压榨起苏晓茹的劳动力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