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我怎么能不死(2 / 2)
毛文龙就像看傻子一样的看赵兴淡淡的道:“内臣和文官监军,平时指手画脚,将我们武将当猪狗,战时调精兵保命,战后揽功于自身。尤其是我这种随时临敌的地方,若是让他们瞎指挥,哪里还有曾经的战绩辉煌,估计我的将士们早就死的荒草多高了。”
这样的弊端,不但武将反对,其实就连明智的文官也诟病,所以才有百官强烈建议撤销内宦监军的提议,但东林的这个建议不是为了困局给武将放权,却是出于龌鹾的和内廷争权夺利。
放下这个连赵兴都认为不靠谱的理由,赵兴表现的轻松的提议:“在下敬慕毛帅人品,听说毛帅小公子被百位勇士从辽阳救出,送到杭州老家。但毕竟杭州和东江镇离着太远,不如京师近便,而且教育程度也不高。如果毛帅同意,我倒是想将嫂子和另郎接到我的府中。我的先生郭广生学识渊博,我的小妹也勤勉好学,我娘慈祥无比,当能培养出令郎一份前程,不知道毛帅以为如何?”然后再画蛇添足的加了一句:“到时候,毛帅进京述职的时候,也可就近相见。”
毛文龙闻听,直接探出身子紧张的询问赵兴:“这是你的意思,还是皇上的意思?”
赵兴被看的有些发毛,最终还是实话实话所:“是在下的意思。”
之所以赵兴这么说,是因为毛文龙被杀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被后来的崇祯皇帝深深的猜忌。
大明朝重文轻武,都已经达到了变态的地步。文臣不遗余力的打压武将,而皇帝对武将也是身怀戒备。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整个朝廷就形成了一个不是规矩的规矩,那就是所有在外征战的武将,都自愿不自愿的将家属安置在两京,也就是变相的在给朝廷,给皇上作人质,表达自己的忠心。这样才能让文官放心,让皇帝安心。
结果毛文龙,在四面皆敌的情况下,却宁可将妻儿放置在战乱不断的辽阳,也不将妻儿老小送到皇帝手中做人质。
而辽阳被建奴占领,杀了毛文龙过继的叔父,名义的爹爹一家老小,以及仆人二百多。他的小妾带着儿子承斗,被百余忠心家仆保护着,在战死九十多人逃了出来后,却直接将儿子送到了杭州,自己的结发妻子的手中抚养。
这样表示出绝对对朝廷不信任的举动,这在还算厚道的天启朝时候,还没显现出巨大的危机。但在多疑成性的崇祯朝时候,就成了最致命的错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