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民国之铁血荣耀 > 第373章 杨寰宇的烦恼

既然华夏志愿军的内容在苏俄方面的媒体上曝了光,杨寰宇明白,这是斯大林已经清楚了之前图哈切夫斯基对远东军区的部队发起的进攻有华夏的参与。不过既然斯大林没有撕破脸皮的跳出来指责华夏,那就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装鸵鸟好了。于是杨寰宇决定加快在阿尔泰图瓦共和国和阿穆尔库叶共和国的移民和基础建设速度,争取在二战爆发前,在这两个国家进行全民公投,在法理上,把这两个共和国变成华夏的一部分。

杨寰宇打算通过这样复杂的手段来堵住苏俄和全世界国家的嘴。同时,也为在以后吞并东南亚国家摸索一个路径。用武力征服一个国家很容易,以华夏现有的武力,不顾忌英法美荷这是个在东南亚有殖民地的国家的话,随时都能挥军占领这些国家。但如同现在的越南,华夏在秦汉至南朝,后来的明成祖时期,都在越南设立郡县,可越南如今依然脱离了华夏的管控。杨寰宇这一次打算接受前人的教训,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他要用民族的同化来使这些国家永久的成为华夏的领土。

不管杨寰宇在中东还是阿尔泰图瓦共和国和阿穆尔库叶共和国这两个俄罗斯共和国,大批量的移民才是杨寰宇永久占据这些地方的根本大招。通过移民使这些区域的华夏人口数量占据人口基数的大部分,然后再通过语言文字的使用,在当地形成一个华夏为基调的人文氛围。之后就可以在当地通过立法来强制华夏文字和语言作为官方文字和语言,同时在当地的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的次序来推行华夏文字和语言的教学。

之后就是鼓励移民过去的华夏人和当地的各个民族的人通婚。让杨寰宇平时有空读史的时候感到郁闷的,就是华夏当年在越南,从秦汉到南朝一千余年的统治,竟然没有把京族这么个小民族同化到华夏这个大家庭里来。在杨寰宇看来,通过几代人的通婚,血缘的融合是同化一个民族最有效的手段。在他看来,搞民族自治虽然能在短期内安抚住区域内的各个民族,使他们臣服,但从长远来看,绝对是不合适的。

华夏唐朝的李氏皇族有鲜卑人的血统,可现在有人会不认唐朝李氏皇朝不是华夏人的皇朝吗?没错,杨寰宇心里的概念就是华夏人,而不是什么汉族人。他要建立一个融合了华夏各个民族血统的华夏人的世界,不管这些人以前的起源是那里,最后他们都只有一个身份——华夏人!

或许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华夏文明从黄河流域起源之后,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随着历史上各个国家和王朝的建立,从始至终的各个时期,都在进行有意无意中的民族的融合。像我们许多耳熟能详的华夏古代英雄人物里,比如三国的马超、著名诗人李白、隋炀帝杨广、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恭、大词人元稹等等。而华夏人将是以华夏文字、语言、习俗等文化上的统一来确认,而不是单纯的讲什么血统。

这并不是杨寰宇的异想天开,华夏既然要扩张领土,那么如何进行有意识进行民族融合就是摆在杨寰宇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然,在短暂的扩张之后,必将引来华夏内部更大的混乱。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样的扩张不要也罢,因为杨寰宇毕竟不可能象历史上的后周大将冉闵那样搞个“杀胡令”出来,下令国防军把东南亚的土著进行屠杀,更不可能象冉闵那样在称帝建立冉魏后杀绝羯族人那样,杀绝东南亚的土著。既然此路不通,他自然要想别的解决办法,而进行民族融合,显然是最温和也最彻底的解决方案。

留给杨寰宇的时间真的并不宽裕,按照杨寰宇的印象,西班牙的内战已经奏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曲。德国在持续到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结束前夕,从1938年吞并奥地利开始,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而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的时候,无疑是华夏趁机接收法属印度尼西亚的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的最佳时机。杨寰宇没有打算好的,就是届时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接管这三个国家。

第一种方式,那就是简单粗暴的出兵,以武力驱逐法国在东南亚的势力。这个方式的风险在于直接把华夏摆放到了英、法、美联盟的对立面上,虽然华夏接下去要继续吞并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迟早要与英国翻脸。可杨寰宇总觉得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他现在还想不明白,这世有了他主导的华夏,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结局是否会依然是失败。

在这一世,苏俄已经在杨寰宇孜孜不倦的努力下,通过扶持高尔察克的俄罗斯联邦,把苏俄削弱到了极点。失去了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的苏俄已经丧失了战略纵深和大后方,更重要的是苏俄失去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大量的资源。原本设立在西伯利亚的大量的古拉格劳改营,如今没有成为苏俄的免费劳动力,反而成了壮大高尔察克政权的助力,此长彼消的结果,就是现在的苏俄根本不再可能打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这样的战役。眼下这样的苏俄是否依然能在德国人的兵锋下坚持到底?杨寰宇对此是抱着怀疑的。那么当苏俄不再是把德国陷入泥潭的深渊,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在对英美的作战上,应该也会更有胜算一些。只要德国东线的战事能顺利结束,希特勒只需要一心一意的对付英美,英国人还能在英伦三岛上站住脚吗?要知道,当年的英国一度要把政府搬到加拿大去,只是当时的首相邱大胖子极力反对,并保证能顶住德国人,不然德国人跨越英吉利海峡,才没有成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