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球霸的黑科技系统 > 第八百六十九章 配得上

下午四点,姚明带着李良一起在东方君悦酒店的招待厅里召开了一场新闻通气会,向各大媒体介绍李良加盟中国国家队的事宜。

这算得上奥运会之前,中国体育界最大的一条新闻消息了。

篮球虽然只是一个项目,而且肯定拿不到奖牌,但作为有重大影响力的集体项目,受到的关注度一向非常高。

国内所谓“三大球”,一直都受到很高的期待。

可惜这两年三大球除了女排,其他都是每况愈下。

今年男篮征战奥运会,入选大名单的都是年轻人,官方声称以“锻炼年轻人”为主。

说实话,这种说法一直属于自欺欺人。

奥运会四年一次,最重要的篮球赛事拿来锻炼年轻人,那你平时干嘛去了?

这相当于参加高考,说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下一次高考。

那你这次为啥不能考好一些呢?

中国集体项目的青黄不接问题可以说相当严重。

旧的举国体制培养的那批精英逐渐淡去,新的市场化体制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却接不过大旗。

像姚明、易建联、王治郅这批,都是老体制培养出来的顶尖球员,在08年的奥运会上绽放了最后的光华。

这批人退役后,中国篮球就进入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左右为难”。

因为中国在现代文明是一个后发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走向现代化国家,可以说从上到下各个方面都是一边学习欧美先进,一边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体育行业也不例外。

足球就不提了,闹心。

篮球一度称霸亚洲,依靠的是举国体制。

很多人觉得举国体制落后,其实举国体制也是学习外国先进制度的,那就是东欧、苏联。

在篮球界,东欧、苏联一样代表着世界一流水平,在奥运会可是击败过美国的。

举国体制之所以要改变,不是因为落后,而是因为整个社会大环境和制度都变了,底层基础变了,体育文化这样的上层建筑当然也要变化。

中国人的志向一向是远大的,作为一个大国,要学咱就学最好的。

所以足球学习西欧,篮球自然对标世界第一篮球强国美国。

但美国的经济基础、校园体育文化、各项配套的制度,中国实在是学不来。

所以到最后搞成了中国特色四不像。

一方面举国体制,地方体育局的影响力还在,各地各自为政,青训制度依旧是重要的供血机制,这点又很像欧洲俱乐部。

一方面仿造美国的商业联赛成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磨练的基地,在战术、赛制、商业模式等各方面都模仿美国。

结果,青训受到了社会环境影响,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层层筛选,把最精英的选出来。

像当年八一队为什么那么强大,就是因为全国各地的部队,一层又一层的向上筛选,把最精英的球员统统集中到一起,能不强么?

中国那么大,十几亿人,敞开了挑人才,还能挑不出适合打球的天才?

问题就在于,市场体制下,反而不能敞开了挑了,青训的基础就受到了影响。

而中国的商业联赛颇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和NBA一样弄全明星,搞季后赛,还有名不副实的所谓“选秀”。

中国根本没有深厚的校园篮球文化和基础。

基本就是一个山寨版的NBA,但观赏性和竞争性大打折扣。

球队为了战绩,都是以外援为核心,把本土球员当工兵。

篮协为此还制订了各种限制外援上场时间的规则,还区分“欧美外援”、“亚洲外援”。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